close
約莫在三、四十年前的台灣,擔著「一日之所需」的賣貨郎,還是當時眷村、農村裡常見的景像,一根扁擔,挑著兩籃雜貨,遠遠就聽到他吆喝的叫賣聲,隨著身影的逐漸清晰,街頭巷尾的鄰居開始靠攏聚集。不管是孩子要的波浪鼓、麥芽糖,媽媽們打扮用的胭脂水粉,或是奶奶做旗袍大褂用的陰丹士林布,像小叮噹那取之不竭的神奇口袋,只要問一聲,他總能從那琳瑯滿目的雜貨堆變出來。
如果少了哪一樣東西,賣貨郎會歉然笑笑:「下回吧!」基於長久的相互信賴,自然而然地,人們開始另一段的等待和期盼,當時那樣樸實、真摯的情感,簡單而易滿足的人心,何嘗是動輒刷卡消費數萬的現代人所能體會的呢?我們已經遺忘,原來,生活竟能如此簡單,只是一根苦苦等候一星期的麥芽糖,即能讓孩子們品味久久、甘甜入心。從「市擔嬰戲」圖裡,我們彷彿穿越時空,看見傳統社會裡質樸人心,淳厚民情,以及,不須貪婪奢求,輕易就能獲致的滿足、指數百分百的幸福!
畫作介紹
在宋代,有不少以貨郎圖為題材的作品。那身揹著各種日用品行走於城市近郊販賣貨物的職業,似乎具體而微地,說明城市發展後,溝通城市與農村的人物,身上掛滿日用品百貨,把城市的新奇生產帶到偏遠的農村,也同時帶去了城市的種種傳聞,使城市市民的生活變成農民嚮往的對象。
作者介紹
李嵩(活動於1190~1264年),浙江錢塘人。李從訓養子。歷任光寧理三朝院畫院待詔。畫得其義父遺意,長於作道釋、人物、界畫。
名繪新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