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馬 第一個當然就是伯樂與千里馬,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天上管馬的神叫伯樂。 所以故事裡得到賞識的是匹馬,不是人。
第二個故事霞客要講的是「焦尾琴」: 第三個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那就是和氏璧的故事: 至於識材與識才有什麼樣的關連?霞客為什麼要整理這三個故事?識人才是不是要比識材質難的多呢?且聽下回分解。
這些日子以來,打開電視、報紙,談的都是不景氣,經濟惡化等話題。當然對於一般小老百姓被裁員、失業、找不到工作一定是家常便飯了。就算是仍保有一份工作者,被一個人當做三個人用也是稀鬆平常,工作壓力大到不行,若要說是能找到一位能賞識自己的老闆,讓自己能發揮所長,又能獲得很好的待遇,那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在中華文化中談到好人才被拔擢,一般都會用到「伯樂識千里馬」或「千里馬遇到伯樂」來形容,但「伯樂識千里馬」更正確地來說,只是識材而還不是真正的識才,那麼就讓霞客先整理三個中華文化裡有關識材的典故吧。
人間鑑馬的人,也稱為伯樂。
最早的伯樂本名孫陽,春秋時人,對馬非常有研究。
受楚王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
伯樂到盛產名馬的燕趙之地尋訪。
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車,很吃力地在行進,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
伯樂向這匹馬親近,馬突然昂頭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伯樂從那聲音中判斷,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對駕車的說:「這匹馬適合在疆場上馳騁,但用來拉車卻不行,你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這匹馬拉車沒力,吃的太多,卻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伯樂牽著千里馬來見楚王,千里馬抬起前蹄,引頸長嘶,聲如大鐘。
楚王一見馬很瘦,不高興地說:「你買匹連走路都很困難的馬,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是匹千里馬,不過牠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只要精心餵養,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命馬夫把這匹馬餵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
楚王跨馬揚鞭,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好琴,其中有號稱古代四大名琴。
漢末音樂家蔡邕有張「焦尾琴」也是其中之一。
據說有那麼一天,當蔡邕在外頭獨自散步時,看到有一個人正在燒柴煮飯,那熊熊烈火中因為柴的噼啪作響,更引起蔡邕的格外注意。
蔡邕仔細一看,也不管跟主人完全不熟識呢,就將手匆匆忙忙伸進火堆裡,很快將那一截已著火的木頭迅速的救出,並將火焰熄滅。
蔡邕的這個突如其來的動作,讓那個煮飯的人又驚又生氣說:「你為啥要拿我的木頭?」
蔡邕急忙解釋著:「因為我聞到了木頭的香氣及聽了燃燒時發出的聲音,可以斷定的說這鐵定是一塊製琴的好材料,所以才會沒經過您的允許就急忙出手拯救它,而且我也願意用高價來買這塊木頭,請您答應我吧」。
煮飯的人聽到蔡邕的解釋,後來就把木頭送給了蔡邕。
蔡邕就用這塊尾端燒焦了的木頭,做了一張有名的、音色很突出的 「焦尾琴」了。據傳,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這蔡邕焦尾琴講的也是識材的故事。
和氏璧最早見載於《韓非子·和氏第十三》,說楚國人和氏在荊山中發現一塊外裹岩石的美玉,將這塊玉獻給當時的楚厲王,而御用玉匠聲稱和氏貢獻的只是一塊石頭,欺騙了君王。於是楚厲王下令將和氏左腳砍去。
厲王死後楚武王即位,和氏再次將該玉獻給他,武王命令玉工鑒定,鑒定結果是和氏所貢獻仍是一塊石頭,結果和氏右腳被砍掉。
最後和氏帶著玉石回到荊山,慟哭三日三夜,新即位的楚文王派人詢問緣由,和氏說:「我並非因被砍去雙腳而傷心,而是寶玉被認定為頑石、忠臣卻被認為是騙子,這才是我所傷心啊!」。
楚文王派工匠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這才看到了這塊玉,於是楚文王將該玉璧命名為「和氏璧」。
所以和氏識的也是玉材呀!
城市霞客 20090303 於台北
- Mar 03 Tue 2009 23:45
城市霞客文化創意系列:《由伯樂識千里馬談識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