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拜訪完了距離較遠的清風明月峽,即立刻趕回廣元市,參觀一組相對(隔嘉陵江相對)又相關(都是為捧武則天馬屁)的兩個景點—皇澤寺與千佛崖。皇澤寺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內嘉陵江西岸,背依烏龍山,舊稱烏奴寺,原是紀念秦時李冰父子的。 後因武則天生於廣元,又當了皇帝,爲體現皇恩浩蕩,澤被鄉梓,改名爲皇澤寺。今寺爲清代建築,依山取勢,參差錯落,綠樹紅樓,朱欄畫棟 規模雖已大不如前,但仍保留有則天殿、中心柱窟、大佛樓、五佛亭等建築。周圍崖壁上保存著從北魏時期至清代的摩崖石刻造像,現存6個窟群、龕50個、造像千餘身。 霞客時間有限,僅走馬觀花,介紹其皇澤寺主要建築文物如下: ( 5公尺大佛在內,隱約可見 ) 為趕進度,只的掃興離開,離開前再回頭補照一張,旋後趕往千佛崖。 始鑿於北魏晚期,經西魏、北周、隋不斷開鑿,極盛於唐,五代以後衰落,宋、元、明、清又有雕鑿,歷經近1500年,在高45公尺南北長417公尺的峭壁上,分為南北兩段,佈滿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 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陜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存龕窟870個及大小造像7000多座。 武則天登基時,白馬寺和尚為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做為佛教傳入中原的第一名剎,竟也會幹這種拍馬屁的事 ),撰寫《大雲經》,經中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大喜,頒布天下,且令各州營造大雲寺,以藏《大雲經》。 窟正中刻一大佛立像為武則天化身的彌勒佛,莊嚴肅穆,富麗華貴。 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 大雲洞為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窟、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牟尼閣係以鏤空透雕技法而成的佛殿﹐裝飾華麗。正壁刻釋迦結跏趺坐,佛座上有 8頭浮雕小白象。左右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南北壁為十六弟子。 高懸在崖壁盎,只能遠觀,不能近玩,雖歷經千餘年風霜,至今色彩鮮艷,神韵猶存。生於斯地,而有斯人,原本廣元的老百姓想是否可以因為出了一個女皇帝而讓這片窮鄉僻壤,蜀道邊陲之地變得繁榮興旺?但天下哪以白吃的午餐呀,老鄉的人要是不搶先相挺一下( 老鄉老鄉,背後開兩槍 ),那麼就算千佛庇佑,皇恩被澤,富貴也不會那麼輕易就會從天下掉下來的。( 台南縣官田鄉的鄉民們,您蓋了扁廟沒? 趕快!卡緊喔! )
城市霞客 2007 / 05 / 29
則天殿:
入門後第一殿,內有武則天石雕金身坐像一尊,表現的是武則天晚年的老婦人形象,胸飾纓絡,半臂披帛著裙作菩薩裝,頭戴佛門寶冠,目光炯炯,雙手交於腹前作禪定印,以人佛一體的面貌高坐於正殿寶座上。
中心柱窟:
位於則天殿之上,開鑿於北魏中期,是寺內最早的石窟,中間有一造型精美的經塔,三面石壁都有鏤空雕刻佛像,正中是釋迦牟尼,左右是文殊、普賢,圍繞三尊佛像刻有飛舞蛟龍,爲北周時所刻。
大佛樓:
位於中心石窟之上,開鑿於中唐,正中釋迦牟尼大佛高5.11公尺,形象魁偉,面目慈祥,微向前傾,左右兩側二侍者、菩薩各高4.4公尺,個個栩栩如生。
五佛亭:
出中心塔柱窟,再往南幾十步,即到五佛亭,是以五個石龕雕刻而得名的,其中一號石龕較大,主像釋迦牟尼身披袈裟,衣紋纖細流暢,如輕紗透體,極富質感。左右的菩薩像,身材窈窕,面容秀麗,戴珠環寶冠,胸前挂飾瓔珞,身披紗絡,下著羅綺。
(霞客造訪皇澤寺時,適逢國家級高官也來參觀,因此一路被安全人員隔的遠遠地,而且完全沒辦法掌握觀賞的進度,頗為無奈。)
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川陜公路上,與皇澤寺隔江相望。
因武則天生於利州(今廣元市),百姓就建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位置
按中國傳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卻是女左男右,佛龕男高女低,這體現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洞窟左右兩壁有148尊精雕細刻的蓮花觀音像,雕刻精巧。
- Aug 10 Fri 2007 21:39
千佛庇佑,皇恩被澤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