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第六篇中,霞客提到了百步穿楊之技,亦不過是熟能生巧的雕蟲小技,不過故事中的當事人,不管是百步穿楊的陳康肅、穿孔滴油老人的熟能生巧,還是把斗酒之間就能為詩百篇這樣的能力當作是雕蟲小技的李白,他們的專業技能達到這般火候,恐也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及。

沒錯,雖說是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不過也聽過「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樣的話吧?老 師 教授了以後,做學生的是不是只要經常去練習,然後就自然能熟能生巧呢?這其中是不是還有其他竅門呢?


(日出而作)

論語學而篇第一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大概是國中一年級大家都會學到的論語精選中的一句,雖是文言文,若是要把這句翻成白話文,但看起來也不特別的難,國中老師有教,考試大家也都會寫,其中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窮霞客國中時之記憶,它大概會被翻譯成下面這樣的白話文:「學了以後,如果能時常、經常的去複習、練習,這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呀?!」,這樣的翻譯大概多少能得到國文老師幾分青睞,給個幾分吧?!

中文文言文的精妙,就在於它文字精簡,可以有很多的想像空間,同樣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時」,我們可以把它當做時間副詞,那麼時的意思就是「經常」、「時常」,但如果我們把「時」當做動詞時,那麼意思就變成「按時」、「定時」了,因而全句的翻譯就會變成「學了以後,如果能按時、定時的去複習、練習,這是多麼快樂的一件事呀?!」。  


(日落而息)

霞客認為固然「學了以後,如果能時常、經常的去複習、練習。」是將一件技藝練到熟能生巧的途徑,但如果能「按時、定時」的去複習、練習,那這將會更有主動性、積極性與紀律性。若能常此以恆,那麼不管所學的任何技藝,終有爐火純青之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個關鍵性的時字當作時間副詞時,它指的是一種學習的意願與方向,但如果當成動詞時,其實指的就是關係著學習的效率的「學習計劃表」。譬如說,要學好英文這件事,首先要「按時」,自己承諾每天早上9點要閱讀一篇時代雜誌文章,接著要「定時」,就是一小時,決不虎頭蛇尾,虛恍一招,那麼一年就是365個小時,讀完365篇文章,十年就是3650篇文章。再請問讀者看官您現在幾歲?如果您的人生大概都還有10年以上的美好歲月吧?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唐‧詩聖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有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用最簡單的理解,如果我們用25年的期間,每天按時、定時花一小時來做某件事,25年就可以破萬,那麼不管是我們想當神射手、倒油達人或是詩聖,可都難不倒我們了。

而其中的關鑑竟然只是讀者看官們您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當中,「時」字的詞性換成另一種認識而已。

如果竅門只是「時」,那不用驗證了第六篇中所說,那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熟能生巧的雕蟲小技罷了!

 城市霞客  2008/04/28 於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城市霞客 的頭像
    城市霞客

    metroshack的部落格

    城市霞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