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已經習慣台灣的報紙頭條被政治口水淹沒的日子,2008年1月24日突然出現了以下消息:被視為西洋美術史上瑰寶的米勒《拾穗》(The Gleaners)及《晚禱》兩幅世界名畫,將首度同時離開法國奧塞美術館,在五月一起來台灣展出!據報導這兩幅鉅作的投保保值高達新台幣94億,創下台灣展覽單一畫作保額最高紀錄。
其中《拾穗》一畫在許多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在書本上或不同的媒載體看過。趁著國立歷史博物館利用媒體宣傳米勒《拾穗》的時候,霞客也再介紹另外兩個來自華夏文明的《拾穗》畫面。
首先介紹:米勒‧佛朗索亞(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4)出生在距今大約190年前(約是清朝嘉慶年間)法國的一個貧窮農家。《拾穗》畫面中三位貧苦的農村婦女曲彎著腰,在秋天的田野中專心地拾穗,因為那時貴族掌控所有社會資源,窮人只能在收割之後,收集剩餘的麥穗,拿去煮粥吃,以求溫飽,他們家裡可能還有老年的父母,或幼小的孩子,都在等他們拾穗去煮粥吃!這是米勒最具代表的作品,在公元1857年完成(這時候的中國正陷於太平天國內戰,上千萬無辜人民在戰亂中喪失生命,生靈塗炭,電影《投名狀》中有描寫其一二),透過側寫貧窮百姓的生活,展現米勒人道主義者心中最大的關懷,這真是永遠可以感動人的畫!
其中《拾穗》一畫在許多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在書本上或不同的媒載體看過。趁著國立歷史博物館利用媒體宣傳米勒《拾穗》的時候,霞客也再介紹另外兩個來自華夏文明的《拾穗》畫面。
(法國 米勒 拾穗The Gleaners,1857)
首先介紹:米勒‧佛朗索亞(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4)出生在距今大約190年前(約是清朝嘉慶年間)法國的一個貧窮農家。《拾穗》畫面中三位貧苦的農村婦女曲彎著腰,在秋天的田野中專心地拾穗,因為那時貴族掌控所有社會資源,窮人只能在收割之後,收集剩餘的麥穗,拿去煮粥吃,以求溫飽,他們家裡可能還有老年的父母,或幼小的孩子,都在等他們拾穗去煮粥吃!這是米勒最具代表的作品,在公元1857年完成(這時候的中國正陷於太平天國內戰,上千萬無辜人民在戰亂中喪失生命,生靈塗炭,電影《投名狀》中有描寫其一二),透過側寫貧窮百姓的生活,展現米勒人道主義者心中最大的關懷,這真是永遠可以感動人的畫!
另外兩個的華夏的拾穗畫面。
時間最早的一個,那是位於中國甘肅省嘉裕關嘉裕關以東至酒泉市以西約二十公里的新城鄉戈壁灘上,1972~1975年前後,出土了近一千五百座的大小古墓。這些位於地下十二公尺,屬於魏晉時期 (公元202~419年),名為「新城魏晉壁畫墓」的地下壁畫磚墓群,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地下畫廊」。墓室內部,完整保存難得一見的壁畫及彩繪的畫像磚。歷經1500多年時光,依然構圖完整,層次透徹、肌理分明,色彩鮮麗。出土六百多塊畫像磚,磚畫面在於表達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庶民努力營生的生活景象,反觀墓室主人養尊處優、窮極奢華的富裕享樂面貌,成為強烈對比。
李迪擅畫工筆花鳥、竹石、筆法細膩,〈穀豐安樂〉無論從體裁上,還是描述上,此圖都簡潔樸素的像一首小詩,平白直述,主題鮮明:一支因穀粒飽滿不負荷重的穀穗幾乎垂在地上,引來小麻雀吱吱喳喳,興高采烈的呼朋喚友,恰似開了一個豐盛的拾穗餐會,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片熱鬧歡快的氣氛。構圖簡單而畫法嚴謹工麗,所謂一葉知秋,一支沈甸甸的穀穗足以說明豐收的景色,又藉著四隻可愛的麻雀傳達了作者興奮的心情又活躍了整個畫面,而畫面之外更也象徵了畫名《穀豐安樂》的意境,試想,要不是五穀豐收的好年冬,人就不可能盈飽,麻雀沒被捕來「烤小鳥」祭五臟廟才怪,怎麼可能如此快樂地拾穗?李迪雖巧妙地運用四隻麻雀拾穗、食穗的畫面把人民渴望富裕安定心態直露無遺。但畢竟他還是個宮廷畫師,還是一位為資源掌控者以繪畫來服務的官,畫面裡麻雀有得穀子吃,畫面外的常民老百姓有沒有午餐吃?可就任憑大家去解讀了。
其中第52座墓室裡有著上面這塊農人「揚場」(用耙揚起稻穗,利用西北大自然的強風,把稻葉、稻殼比較輕的部份吹遠,而稻穗比較重的部份則因重力關係掉落在比較近的地方,由此來分離需要與不需要的部份)的壁畫磚,畫面中的農人從事這樣的工作,當然也不可能那麼精準,總有一些稻穗會掉落在遠一點的地方,而讓畫面更生動有趣的是有兩隻雞就「拾穗」了起來,雖然終究那兩隻雞也難逃主人在過某節日時候,將牠們料理成桌上的大餐,不過此時此刻卻是一幅多麼合諧、沒有剝奪、共生共榮的畫面。
霞客要介紹的第二個拾穗畫面則是南宋恭廷畫家李迪的〈穀豐安樂〉圖
(南宋李迪 穀豐安樂圖 )
李迪擅畫工筆花鳥、竹石、筆法細膩,〈穀豐安樂〉無論從體裁上,還是描述上,此圖都簡潔樸素的像一首小詩,平白直述,主題鮮明:一支因穀粒飽滿不負荷重的穀穗幾乎垂在地上,引來小麻雀吱吱喳喳,興高采烈的呼朋喚友,恰似開了一個豐盛的拾穗餐會,整個畫面洋溢著一片熱鬧歡快的氣氛。構圖簡單而畫法嚴謹工麗,所謂一葉知秋,一支沈甸甸的穀穗足以說明豐收的景色,又藉著四隻可愛的麻雀傳達了作者興奮的心情又活躍了整個畫面,而畫面之外更也象徵了畫名《穀豐安樂》的意境,試想,要不是五穀豐收的好年冬,人就不可能盈飽,麻雀沒被捕來「烤小鳥」祭五臟廟才怪,怎麼可能如此快樂地拾穗?李迪雖巧妙地運用四隻麻雀拾穗、食穗的畫面把人民渴望富裕安定心態直露無遺。但畢竟他還是個宮廷畫師,還是一位為資源掌控者以繪畫來服務的官,畫面裡麻雀有得穀子吃,畫面外的常民老百姓有沒有午餐吃?可就任憑大家去解讀了。
以上三個拾穗畫面的背後,不管是哪一個拾穗,不管是雞、是鳥、是人,都是在呈現一種社會的階級化、M型化、貧富兩極化的現象;在大家馬上要迎接新年的此時,會在霞客部落格讀到這篇聯想的讀者看官朋友們,大概都有以下簡單的願望:“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卻飛也飛不高,我尋尋覓覓、尋尋覓覓,一個溫暖懷抱,這樣的要求不算太高…………..”,忙忙碌碌的都市上班族,渴望平靜卻又難安於現狀,甘於平庸,難以媚俗,只期待在穀豐安樂的年代,做一每天都能快樂的麻雀,最後帶著包容的心情,五月去南海路歷史博物館親眼目賭這幅重金來台的米勒《拾穗》。
城市霞客 2008/01/25 記於台北
PS:霞客幼兒時期與父母親、祖父母、伯叔姑姨住在一個日據時代所遺留的日本式建築,記得祖父就曾把印著米勒這幅拾穗的月曆裱框掛在家中,所以也可以說米勒的拾穗是霞客視覺上所接觸過的第一幅歐洲繪畫,此時此刻回憶特別多,故不嫌冗長地,寫下這篇迎接米勒《拾穗》的感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