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台灣的日據時代二戰時期,由於當時國內的經濟狀況欠佳,許多本地人以務農為主,一般家庭多半三、四代同堂,十指浩繁,一般父母在煩惱家計之餘,對於不斷蹦生出來的女娃,也只能百般無奈地取名「罔市」「罔腰」,在需要壯丁下田幫活的現實下,男娃也有「阿牛」「阿狗」的苦力名,在此大環境重男輕女的價值觀也可見一般。在光復戰後第一代的胼手胝足努力之下,台灣經濟由農業逐步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家庭結構朝向少子化,民生富庶下,望子成龍的父母,讓兒子意興風發地「志雄」「建國」,衣食無虞之後,對女娃也開始有「春嬌」,「淑芳」等美麗的期待。直至五年級生在享受九年國民教育之後,以智力取代勞力,產業新貴們喜不自勝地為女兒取名「詩欣」、「怡安」,讓兒子有「杰倫」、「冠宇」的鵠鴻大志,這全拜台灣經濟起飛之賜。 時代在變,名字在變,唯天下父母心不變,生男生女一樣「好」,為人父母享受「弄璋」「弄瓦」之餘,父母總是願意把最好的留給心肝寶貝 。在沒有照相機的宋代,能被一代畫家入畫的女童男童,不可不謂是「好命」的驕子,今日能上雙語幼稚園和玩電玩遊戲的九年級生也同樣算是「好命」,但今日父母最重要的是多撥一點時間關愛子女,因為民主的年代,「好命」遠不如「好教養」來的受用
畫作名稱:冬日嬰戲
朝 代:宋 宋人
畫作尺寸:135 cm X 85 cm
畫作說明
梅石茶花,襍以蘭竹,童嬰戲於其下,小貓亦跳躍於其間。本幅筆墨與蘇漢臣秋庭戲嬰圖極其接近,山石皴法,嬰兒口、眼與手,皆無一不神似,而尺寸大小亦復相若。或同出一手,為四景屏,亦未可知。
「好」命
這幅畫作創作於南宋,當時偏安江南,國勢嬴弱,宋孝宗為求苟安,向金人自稱「兒皇帝」,而不思復國振作的宋人們,衣食無虞之餘,也漸將重心轉移到下一代身上,此畫即可見當時心態之一斑:兩名娃兒在花園與寵物貓嬉戲玩耍,畫面瀰漫色彩鮮明的快活氣息,他們衣著考究,頭上梳著特別而可愛的辮飾,判斷應是富貴人家子弟,而手中把玩著華貴的孔雀尾翎和錦旗,可見都是備受寵愛的天之驕子、驕女,畫中一子一女,正是恰「好」一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