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馬遷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少陵],即杜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其詩被稱為“詩史”,而其人則被尊為“詩聖”。 ( 四川省 成都市 杜甫草堂 大雅堂 ) (後世 畫家 畫 杜甫像 Jimmy Du 杜子美 ) ( 王維 伏生授經圖,應是王維後期成熟作品,有吳道子用線之風 縱25.4釐米 橫44.7釐米。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如果它是真跡,那麼就是今人唯一可以最接近王維的作品了。 ) 至於關羽的過於自負,也是是因為他自恃多學。呂蒙就跟魯肅說過:"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凌人“。
名句很多,霞客信手捻來,一首《春望》,是這樣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其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兩句,特為人傳誦。
[摩詰],王維,人稱為詩佛,並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盛唐李、杜、王三大詩人之中,王維算是命運比較衰的,出身於山東,年二十一歲進士及第,後貶官濟州。後隱居終南山,距長安不遠的藍田輞川。
天寶十四年(755),王維於安史之亂中任偽官,節守有虧,因其弟王縉削官贖維罪,得以免罪,差點沒命,。此後長居輞川莊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以《春秋》為本,是古代一部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編年史的著作,為歷代歷史著作和敍事散文樹立了典範。同時它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長於記述戰爭。
歷史人物中熟讀《左傳》的就屬關羽,三國演義廿五回所述,關附曹後,曹操故使關羽與二嫂共處一室以亂君臣之禮,關公乃侍坐門外,衣冠整齊秉燭讀左傳,曹操更加嘆服。又予十名美妾,關羽盡付二嫂為婢。
是否成也左傳,敗也左傳,讀者看官自辯。
( 山西省 運城 關帝廟 嗜讀左傳、春秋的關羽 )
[馬遷],即司馬遷,西漢歷史學家,10歲能讀古書,後拜董仲舒學《春秋》。20歲時,遊歷名山大川。
36歲時父親臨終囑託完成 《太史公書》。38歲擔任太史令,負責記載國家大事,王侯將相的言行,起草皇帝的詔令,掌天文、禮儀。公元前104年制定“太初曆”。推算19年有7個閏月,備二十四節氣。這一年修訂父親著作,上起黃帝,上至太初,著作 《太史公書》也就是《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敍事簡約,博極天地,囊括古今。
( 陜西省 西安北 韓城市 漢太史 司馬遷祠建於公元310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 [薛濤],唐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人,幼時隨父入蜀,後為樂伎。《蜀箋譜》雲其曾居浣花溪畔,“躬撰深紅小彩箋;時謂之‘薛濤箋”。
司馬遷後裔為了躲避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災難,紛紛改名換姓,他們把司馬兩字分開,“司”加一豎為“同”,“馬”加兩點為 “馮”,又有司馬二門人以徐為姓,暗示餘下二門人。因此,現在的同、馮、徐三姓都是司馬後裔。
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之二 待續 )
前面霞客已經介紹過薛濤了,本來霞客在這薛濤紀念館想買一些薛濤箋帶回台灣送給一些朋友當旅遊歸來的O-Mi-Ya-Ge(御土產),
( 四川省 成都市 望江公園內 薛濤紀念館 )
但又再想,薛濤的感情生涯並不順利,一下子枝迎南北鳥,一下子葉送往來風,萬一朋友們收了這禮物,萬一真的一語成讖,那霞客就罪重了,所以還是請店員收回吧!)
城市霞客 『華夏九大人文勝物』 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