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分寸,控制火候
--由陶瓷燒製看管理
台北故宮約有26000多件清宮舊藏瓷器收藏,從北宋五大官窑、南宋五大民窯、明代官窑,一直到清代珐琅彩瓷器,多姿多彩,燦爛奪目,目前『摶泥幻化—中國歷代陶瓷展』、『華麗彩瓷─乾隆洋彩特展』也正展出著。
要完成一件晶瑩光潤的陶瓷作品,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燒製過程的火候了。
「火候」之說最早出於煉丹過程中的用火技巧、程序、溫度變化,丹士總結了一套用火的進退流程,也就是說,不能一直猛加乾柴來生烈火,而是要分階段加熱,至於每一個階段要加熱多久,可說是金丹煉制能否成功的決定性關鍵,如何「控制火候」可就是歷代大師的不傳之秘了。
在陶瓷史上有著這麼一個「美麗的錯誤」,說位於浙江省的龍泉有章生一、章生二的兩兄弟所經營的瓷窯,分別叫哥窯、弟窯。兄弟倆競爭激烈,弟弟嫉妒哥哥的品質好,趁夜裡將冷水(一說是醋)潑入哥哥的窯中,引起瓷窯中的溫度驟變,待哥哥開窯後,發現整窯的瓷器全部成了有裂痕的瑕疵品,欲哭無淚,但仔細一看,這裂痕僅裂在表面,而且每件的裂紋都不一樣,大受客戶歡迎,反而使哥窯出了名。這就是後人稱為「冰裂紋」的缺陷美。究其原因,也是因為燒製時「火候」意外地有了改變,釉面產生了裂紋所致。
好瓷來自於分寸的拿捏與火候的控制,專業經理人的管理技巧何嘗不是如此?
「火」在燒瓷時,我們很容易了解,這代表那窯中熊熊燃燒的火力;而對於專業經理人而言,火則可以理解成為知識性、技術性的能力。
「候」則是在製瓷工序中,每個階段所需要的溫度冷熱不一,燒製的時間長短也不同;而對於專業經理人而言,則是面對不同的市場競爭、不同的客戶,不同的員工,在每一時候(英文用Timing來表達)施予不同的對策,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進對應退能力,該快則快,該慢則快。
正如《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的經典管理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指管理國家大事,要如同烹調小魚一樣,先要準備好各種作料,掌握用火與加料的先後,注意色、香、味變化,不可有絲毫疏忽,講的也是火候。
因此經理人不能總是用「火冒三丈」、「不能久候」的態度來從事管理,畢竟冷靜才能做正確的決策,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氣才能化解員工矛盾,有高的EQ來圓滿處理與客戶間的爭端。
有了前代無數經驗的積累,北宋晚期的瓷藝大師終能拿捏好分寸,控制好火候,製作出汝窯那有如陰雨過後、烏雲破處綻露的天青色,迄今仍為陶瓷史上的絕色;成為專業經理人,難的不是知識與技術,而是最難拿捏做人、辦事的分寸與火候,稍稍不注意這些細節,那麼隨時都會誤入事業與人生的敗局。
作者:城市霞客 邱天元
(現任政大商學院ETP文化講座 暨 城市霞客文化與管理私塾主講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