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佚名(舊傳劉松年)∕軸 台北故宮博物院 追索浙派
絹本設色∕縱151.9 橫73.9 公分 作者: 故事人物以及年代: 名畫新賞:
紙本墨筆 縱123.8cm X 橫49.9cm
畫上雖有劉松年款,但畫中山水、人馬,皆有浙派氣息,為劉松年真品的可能性很低,應該為後人偽添,而反而極有可能出自明代庭畫院一派,特別是與明代宮廷畫家倪端的畫風相近。
本幅畫的是《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
相傳劉備三度到諸葛亮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市)住處,邀請他出茅廬輔佐政事。畫中使者五騎,一人持旌前導。畫面左下方則又有二人走馬於溪橋之上,其中一人轉身面向觀眾,應當是劉備本人,再往右面又有二人立馬松下,似有所待。
而畫面最右方中段,一登山天梯沿著山澗陡懸而上,天梯高處,有一草廬,中坐隱士一人,人在山上,不正是「人」、「山」而成「仙」字,想必這位一定是另一位主角諸葛亮了。
此畫構圖採用虛、實平衡的布局,右側是密實的崇山峻嶺,左側為雲靄彌漫的溪谷,而畫山石的皴法,則融合了「雲頭皴」和「斧劈皴」兩種技法。
一般來說,明代畫院受到帝王的主導十分明顯。例如明成祖十分排斥南宋馬遠、夏珪的古典傳統,而明宣宗則是對北方雄偉的山水,以及象徵皇權及神仙色彩濃厚的青綠山水較感興趣。花鳥畫具裝飾性和吉祥寓意的雙重功能,人物畫更加多樣化、平民化。除描繪帝后的肖像、記錄帝王宮廷生活行樂圖之外,取材上多受到民間風俗畫和雜劇的影響,相當能迎合平民出身的明代皇帝的品味。
此畫也和明代同一時期以三國或上古時代為背景的〈聘龐圖〉、〈雪夜訪普〉、〈渭濱垂釣〉等題材類似,都具有君王禮賢下士、訪才招賢的意涵,是明代宮廷十分流行的政治圖像。
特別是在目前國際經濟風暴,景氣崩落,失業率高漲的今日,就算是匹千里馬,能有份糊口的工作就已經不錯了,又哪敢期待企業主的登門求才呢?要說奢求能碰到伯樂,恐怕也只能藉古畫聊以精神麻醉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