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用不識《創意》真面目來做短文的標題,因為這句「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霞客想大家在求學過程中都唸過這首由蘇軾所寫的這首詩吧!
《題 西林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進高低各不同
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江西 廬山 美景 城市霞客 )

那麼就由這首詩說起吧!
話說在廬山北麓有沙門竺曇結庵草舍,後慧永和尚繼承發展。到公元36年(東晋太和二年)江州刺史陶范建立廟寺,名爲西林寺。東晋高僧慧遠(334~416年)在此主持30年,之後僧慧遠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在西林寺以東籌建東林寺,譯經著述、修淨土之業,慧遠本人也成爲佛教淨土宗的始祖。
唐天寶元年(742年)東林寺知名僧人鑒真受日本僧榮睿和普照祈請東渡。鑒真接受,六次東渡日本,屢次失敗,最後一次天寶七年(748年)春取得成功,逝那時鑒真已經雙眼失明,最後不但將淨土宗傳入日本,更讓東林寺名揚海外。
蘇軾於北宋神宗元豐7年(1084年)在遊覽廬山時,感歎西林寺歷史早於東林寺,風景優美,但卻在千年之後的大唐之後,名氣卻不如東林寺,藉廬山美景發揮,題此四句詩於西林寺壁,傳爲千古佳詩,再將廬山以及西林寺揚名給900多年後的我們。
其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一句,極具哲理。
霞客做為企業的主事主管,在與許多同事或創意人一起討論產品或行銷規劃的時候,常有機會聽到很多很有創意的ideas,霞客也都認為每個ideas都很不錯,但這些各方的創意往往各有其理,但有時卻彼此南轅北轍,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的創意提案人因此展開很激烈的辯論,爭說自己的ideas 比較好,做為主管的霞客可就難為了,深怕順了姑意、逆了嫂意,最後業務無法順利推展,霞客還會因此裡外不是人,落一個沒擔當的罪名。
這時蘇軾這首詩就提供了霞客最大幫助,因為只要改廬山兩字為「創意」,那麼其中的道理就自然瞬間變得淺顯易懂。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進高低各不同
不識《創意》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原來創意這東西就好像在山嵐水霧中觀看廬山美景,依據觀看者所在的不同地點與時間,遠近高低之間那亙古不變的廬山就有了千變萬化,就在我們無法看清楚廬山或「創意」到底是什麼的時候,那是因為我們身在此山中,和那些觀測者一樣的高度,那麼當雸就不識廬山(或創意)的真面目了;如果我們能跳脫廬山、跳脫個別創意,站到另一個更高的制高點來觀看,那麼廬山(或創意)的全貌就一目瞭然了。
當然,讀者看官要是平日工作上有什麼管理問題不能看透的,那麼你把「管理」兩個字替代廬山,那麼也必並有「上一層樓,窮千里目」之感。
 
 
城市霞客 20071212於台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城市霞客 的頭像
    城市霞客

    metroshack的部落格

    城市霞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